

北京人的“厕所革命”(二)
“厕所革命”助农家健康奔小康
上世纪90年代,京郊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获得迅速发展,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好了,先后盖起了新房,铝合金门窗、彩电、冰箱、电话,很是现代化,可屋外的厕所还是老样子,在院子一角用砖围个圈、修个露天的坑,又脏又臭。怎样才能改变屋里现代化、屋外脏乱差的状况,让农民真正过上卫生健康的新生活?
1991年,大兴长子营乡党委、乡政府设计出了适合农村使用的“双瓮漏斗式”厕所,并在河津营村20多户农家搞起了厕所改造试点。
在农家新建的厕所前,来参观的村里人挤得满满当当。人们看到,“双瓮漏斗式”厕所是用砖建成的一座小房,还有金属门窗,房子里面的墙上都贴着白瓷砖。最关键的厕所构件,则是由漏斗式便池、前瓮后瓮、过粪管和后瓮盖组成,密封度强。这样的厕所没臭味,也没有蚊蝇孳生。人们边参观边高兴地说,真没想到,如今咱农民也用上了“高级”厕所。(1991年8月12日《北京日报》1版,《河津营村农民用上新式厕所》)
1991年8月12日,《北京日报》1版
1993年,顺义李各庄乡农民也在全县带头搞起了“双瓮漏斗式”厕所改造。到当年6月,顺义已有8000余户农家完成了改造,“卫生厕所”建成率达到80%以上。(1993年6月7日《北京日报》6版,《顺义初级卫生保健跻身全国先进》)
1993年6月7日,《北京日报》6版
1997年,顺义沿河乡南庄头村号召村民们修建水冲式厕所,并对修这种标准厕所的村民每户补助200元。很快就有40户村民修了水冲式厕所,在全村引起很大震动。不少村民都表示,等到秋后建房的好季节,先建水冲式厕所。(1997年8月7日《北京日报》6版,《农家生活上档次“厕所革命”进村庄》)
1997年8月7日,《北京日报》6版
厕所改造,不仅使京郊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,而且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。据本报2001年5月16日8版《京郊建成204个卫生村》报道,本市农村已建成无害化厕所28.5万座,80.5%的农民享受上了卫生厕所。而且,因为卫生水平的提高,农民中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,农村儿童蛔虫感染率下降29%,越来越多的京郊农家更健康地过上了小康生活。
2001年5月16日,《北京日报》8版
消灭旱厕带火京郊民俗游
新世纪以来,厕所革命给京郊农民带来的就不仅是卫生健康的大提升了,它让农民的家庭收入也起了革命性的变化。
延庆区千家店镇秀水湾村地处北京的生态涵养区,这里天蓝、水清、山绿,但是发展旅游却被小小的厕所卡了脖子。2002年的千家店,公路两侧遍布着农家的厕所,环境脏乱,气味难闻。要搞旅游致富,先得革了旧厕所的命。厕所进家,旱厕变冲厕,亮出了青山秀水,村民卢宝琴在全村第一个搞起了民俗接待。几年下来,家里买了小轿车,还打算给两个儿子在城里买房。“前几年我们两口子跑运输,一年辛苦到头还得追着别人要钱,现在是别人揣着钱往我家送,没法儿比。”卢宝琴笑言。(2012年7月2日《北京日报》12版,《千家店兴起“改厕所”》)
2012年7月2日,《北京日报》12版
官地村位于闻名京城的怀柔区“虹鳟鱼一条沟”,八成村民经营“农家乐”,是京郊“农家乐”第一村。走进民俗户杜桂凤的家,客房内电视、空调、席梦思床一应俱全,还有独立的卫生间,与宾馆的“标间”别无二致。
“虽说咱经营的是‘农家乐’,可有些农家的东西城里人还真接受不了。比如厕所吧,农村的旱厕,城里人一见就皱眉。如今,咱家里住的和城里一样,客人没有不说好的。”杜桂凤告诉记者,200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,家里的客房天天爆满,纯收入近万元。(2005年10月13日《北京日报》2版,《山村里有了城市味儿》)
2005年10月13日,《北京日报》2版
2006年,平谷区政府为兴隆口村免费改厕,民俗户马翠清头一个报名,还自己另掏了2000元,把厕所里外装修了一遍。“早就想改!”自打搞起民俗旅游,马翠清发现,院外臭气熏天的露天旱厕不改不行了。“上过一回厕所,好多客人就再也不敢上我家吃饭了。而且厕所脏,苍蝇蚊子就多。一只苍蝇可就损失我一盘菜钱!”(2006年10月13日《北京日报》6版,《平谷5万农户用上水冲厕所》)
2006年10月13日,《北京日报》6版
今年,为高质量地实现全面小康,北京继续大力推进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年内将达标改造农村公厕755座、户厕2万户左右,全市90%以上的行政村公共卫生厕所将达到三类以上标准,98%的户厕达到卫生厕所要求。(2020年4月21日《北京日报》2版,《关于抓好“三农”领域重点任务确保如期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的行动方案》)
2019年,包含母乳室和家庭卫生间的多功能卫生间在北京越来越多,为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带来方便。图为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北侧的“兴舍”公厕。
小厕所,大民生。在京郊农民奔小康的路上,祖祖辈辈用的旱厕变成了水冲式厕所,生活条件显著改善,民俗旅游风生水起,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上一页
上一页